
谢晖(右)在现场录音。 。你听过鸟儿拍打翅膀、拍打叶子时发出的声音吗?重庆大学SoundsCape研究中心的自然与人文声音数据库中,存储了超过30万个声音数据源,包括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声音,以及各种缺失的自然声音。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们还有很多用途。它们是如何使用的?日前,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聆听团队成员讲述《追声》的故事。和电台一起度过了7个晚上,我们采集到了峨眉山“琴蛙弹奏”的声音。 “采集声音并不容易,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员、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罗军表示:“声音很重要,它可以唤起记忆。2019年,罗军团队在四川峨眉山进行了一次智慧声音旅游体验,需要采集峨眉山最原始的声音。峨眉山万年寺的《弹琴蛙的哭声》是“峨眉山十景”之一,声音来自峨眉湖里的青蛙弹琴。 万年寺。据说,他们演奏的“美妙音乐”只有晚上8点到凌晨3点才能听到。 “球队连续7天严阵以待。”罗军说。最后,有一天凌晨1点左右,他们录制了一段7分钟的“弹琴青蛙鸣”。 “一开始,我们听到远处有一只弹琴的青蛙‘轰’的一声,接着又有七八只弹琴的青蛙冲了过来。 进去喊“嘭嘭嘭嘭”,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场没有举办但非常激动人心的音乐会。罗军说,突然的蛙声到了晚上就变得安静了。 “这位妈妈独特的《青蛙弹钢琴》荣获英国BBC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2021年度最佳自然声奖”。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谢辉也是合唱形成声景理论、跨感官环境设计、声景等研究领域的“声音追逐者” 和健康。他的手机里存着一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扑通扑通”的呼吸声。长江声音类型的多样性可能反映了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2019年开始,谢辉带领团队从重庆来到长江沿岸,采集长江沿岸的各种声音样本。 长江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描绘”。在采集过程中,他们发现长江中存在江豚等鱼类。通过声纳系统感知周围水域的状况。然而,繁忙的航运、岸线整治、跨江桥梁的建设,导致长江水声发生变化。许多依赖声纳系统生存的发育中生物体消失了,种群繁殖受到严重影响。在考察报告中,谢辉写下这样的话:人类活动正在改变长江的原始声音,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关注生态,保护声音。 “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谢辉说,2023年,重庆大学音景研究中心成立,以复杂环境下的多感官感知与交互机制为主要方向,融合了学校建筑、环境设计、环境设计、声与健康等理论,在各类空间环境中覆盖城乡等环境,完成保护区、30个景区国家级声音采集8个,记录自然生态、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领域声音数据30万余条。声音的声音的声音。为此,我们建立了专业实验室。谢辉介绍,研究中心整合影视声音、声学建筑、生物脑电等学校实验室资源,打通多学科交叉渠道。谢辉表示,中心正在云南省绿春县开展音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统一村落-复兴”的保护模式,提出“古歌传”,目前已系统收集并固定了70多首当地哈尼族古歌。该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民族音乐与出版工程项目,并获批准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定向帮扶的一般案例。项目。研究表明,积极的声音有助于增加幸福感,并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景观、建筑、艺术装置等设计中,声景往往成为设计师创造场所的重要方式。目前,该团队利用收集到的声音在医院创造一个治疗环境。今年7月,由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睡眠心理科、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光声景治疗室”正式使用。这是国内首个专业治疗空间与个性化声音治疗深度融合的精准光疗。它通过专业的技术为精神疾病和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精准控制光强、时间、色温等关键参数,同时匹配个性化的声音干预。此外,团队还在开发智能声景睡眠治疗系统,研究如何利用声光环境帮助人们更快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尝试通过声音、气味等多感官刺激来优化学习环境,以提高睡眠质量。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效率,评价干预结合沉浸式视觉、声音和嗅觉交互。目前,团队已经在年轻大学生中找到了“最好的朋友”。 2013年以来,他们为本科生开设了《城市声景》、《数字录音技术》等课程,吸引了全校近2000名本科生选修课程,涵盖近50个专业,展现出强大的学科交叉吸引力。 “我们计划并举办多个以声音为主题的展览,搭建学术界与公众沟通的桥梁。2016年“绿色春天之声”等活动,观众合计超过65万,搭建了连接学术界与公众的对话平台。同时,团队主导整合了多项声学设计专用标准,在声学规范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重庆日报记者李志峰主编:陈霞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