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白:时间的列车即将驶过“十四五”的精彩旅程。 五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对于重庆来说,这是一段铭刻着奋斗、闪耀着辉煌、充满温情的历程。 经济会更强,城市会更美丽,民生会更富裕,现代机器会更强大……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你我等人每天的幸福。 即日起,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推出“不平凡的十四五·我们的五年”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些厚重的答卷,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温度。 清晨的“背筐队”里,菜农的欢声笑语穿过货车;哈本社区食堂,老人边吃边聊;周末的袖珍公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传来……这就是我最平凡的生活画面。一座山城,也是“十四五”经济答卷中最热门的注脚。背包客热线。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五年来,重庆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创建贯彻“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第一”重要理念的城市典范。在这座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跳动的脉搏中,写在大街小巷的炊烟里,写在每个市民幸福的日常生活中。 01 一次城市与乡村的“双向旅行”。每天早上下午6点,65岁的菜农张永福乘坐地铁四号线,背着装满新鲜时令蔬菜的竹篮,从石川站前往数十公里外的农贸市场。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三年了。人们称这条路线充满了香气水果和蔬菜的“菜篮子行”。 “以前在城里买菜需要花一些时间,但现在有了‘篮子线’,有时你可以在所有东西卖完后赶回家吃午饭。”张永福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条线路连接着城乡,连接着心。为了让便民服务更加贴近百姓,在开行的同时,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提着篮子的老年菜农,还有方言宣布扩梯。这是一份重庆人特有的爱心,带来了最朴素的关怀。” 普通百姓城市2180。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距离码头100米,将于2024年5月7日使用。当地海事部门在长江主航道外开辟了一条单独的航线,供水上“巴士专用”。城市现代化和谐共存,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卷民生。这样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前我去社区、派出所、医院给宝宝办理出生证明、户口簿,现在在政府大厅的‘新生儿事务’窗口,一小时就可以办完。”家住渝北区龙溪街道的李猛掏出手机里的服务单,语气充满感慨。从撑着扁担、背着背包的“行路难”到“一次做一件事”的“便捷服务”,重庆人的民生实践正在从伟大的叙事演变成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的温馨日常生活。 02 一刻钟的“欢乐烟花”去社区食堂“预约”是不少重庆人追随的“新潮流”。上午11点多,渝中区大坪街道马家堡社区的居民聚集到社区老年食堂吃饭。糖醋粥k排骨、红烧五花肉、炒青辣椒……点餐区摆满了30多个蒸平sir的老人在社区食堂吃饭。第一眼电视台-和融网记者陈阳、罗胜杰摄。素菜3元、荤菜5元的实惠价格,再加上老年人专属优惠,使其成为社区最热门的社交场所。 “这里不仅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地方,也是美国老年人聚会、畅谈情感的家。” 78岁的李奶奶感叹道。在重庆,“15分钟”不再只是衡量时间的标准,而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尺。 2025年7月,重庆整个中心城区将划分为915个15分钟生活圈。这些生活圈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居住、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类型,却又实现精准的“一圈一策”规划。例如,久拉坡区民主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通过空间重构+数字赋能,打造了“时尚活泼的老少皆宜的生活圈”;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定位“世界知名商务区”,通过空间整合和商业升级,再开发核心商务区;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围绕产业工人需求,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单元。让便捷服务“触手可及”,是这座特大城市火热管理的点睛之笔。重庆推出“15分钟便捷李编程圈地图”,囊括百余家家电维修、关怀服务等网点,实现“一键查询、直达导航”,将日常生活的“繁忙路”减少为“家门口事”; “便捷生活庆典”系列活动联动崇百、永辉等商业公司开展2000余场促销活动,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真正的便利。在此基础上,重庆将服务拓展至主要民生领域:悦来第四小学建成后,点燃了周边社区,1600个优质学位从真实的希望变成了“就近学习”;区域智慧共享富和区中药传统药房,实现煎药流程标准化,覆盖全区27家主要医疗机构,让“便民就医”成为现实;久拉坡区民主村社区食堂每天提供各类新鲜食品,每天服务1000多人,将“养老热”融入日常生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高健主任表示,未来,我们将加快“御林汇”综合服务体建设,打造业态多样、功能齐全、老少皆宜的社区邻里中心,推动“15分钟优质生活服务圈”,从中心城区扩大到全市的覆盖范围。 03 连接“生态底色”发展 重庆的热度不仅见于城市的烟火气,更融入了城市发展的绿色脉搏。一场清洁低碳的能源革命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山水之城的面貌。 “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渝北换流站。公司提供照片 在綦江区山区,西南首座百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盘龙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机组持续运行。联合发电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全市居民10天的用电需求。在武隆、无锡的高原山区,千乡万村“风之役”已初见成效。风力发电机随风旋转,与全市16个区县的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形成清洁能源网络。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重庆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15万千瓦,是全国的近5倍。 “十三五”末,清洁电力占装机容量比重超过50%,比“十三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 “以前,夏天用电高峰时,我们总是担心停电。现在空调想开就开,电价也稳定。这一切都是因为‘g’巫溪县村民李建国感慨道。跨区域能源走廊的建设,将让偏远地区的清洁能源直达山区城市。哈密±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昼夜向西北输送电力,新能源占配套电力供应的70%以上。随着川渝1000KV 特高压交流项目,重庆外电通道容量已达1900万千瓦,到“十三五”末增长了两倍。用电期间可支撑全市一半的用电需求。长江巫山段的碧水青山入画。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绿色转型变革深入工业领域——昌厚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开发区已建成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9.8%,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超过100万吨,成为西部地区资源循环利用的标杆;涪陵重庆华丰化工研究了一氧化二氮低温催化分解脱除技术,单套创新装置每年可减少一氧化二氮排放4.62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当量排放1376万吨;忠县重庆海螺水泥利用水泥浆处理城市垃圾。公司每年可少烧煤2万吨,节约1500万元,还可生产有机肥数千吨;大渡口海康威视科技公司利用公司闲置的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约259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93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吨。不仅如此,能源转化与生态修复实现同频共振。数据显示,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五年稳定在325天以上,城乡断面黑臭水体动态清除,长江八断面水质优良,台海两岸“千里林带”面积超过190万公顷,彻底守护 一条清澈的河水向东流去。从凌晨“背篮子线”的满怀期待,到下午社区食堂热气上升;从“15分钟生活圈”中触手可及的舒适,到青山绿水里无尽的绿色动力。一场关于美好生活的接力,奔向巴渝大地。第一眼电视台沿途网曹宇/文首席记者林楠/评论主编:邵玉生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