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论坛丨见证“智建”重构重庆建筑业未来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01 09:40
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暨智能建造专题展区。第1眼T-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暨智能建造专题展区。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记者陈阳拍下四足机器狗灵巧地钻入1米宽的模拟管道,并在30秒内传输内壁裂缝的高清图像;地坪打磨机器人所过之处,水泥地面立即变得光滑如镜……这不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真实的“机器人工人”作业场景。近日,作为2025世界城市日中国家居活动的重要配套活动,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智慧建造·共享未来”在重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40家单位同台角逐339项创新成果,各类建筑机器人“大显身手”。作为重庆首届全国后勤建筑专业竞赛大赛已连续三年扎根重庆。三年来,重庆通过竞赛探索新技术,利用建筑机器人激活智能建造新生产力。探索新机制,利用“官产学研”共同突破智慧建造转型点。为将“智慧建造”成果转化为建设现代人类城市的高水平实践动力开创了新局面。推动智能制造建筑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以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创新。这场围绕“智能建筑”的革命正在重塑建筑行业的未来。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智能建造·智享未来”开幕。第一眼电视 - 华龙网摄om记者 李一鸣 01 机器人新技术激活智能建造新生产力 在建筑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本次大赛聚焦建筑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探索建筑新技术,对于激活智能建造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武术比赛管道巡检区,一只“机器狗”灵巧地潜入模拟管道。管道内有碎石、垃圾等障碍物。凭借灵活的步态和敏锐的传感系统,“机器狗”在30秒内清晰地将内部图像传回。 “得益于数字驱动,这些‘机器狗’正在彻底改变传统的检测方法。”深圳施罗德实业集团区域经理王超表示,他们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全程视频拍摄和数据采集,无盲区。他们不仅高既高效又避免安全隐患。这是本次比赛中令所有人惊讶的新技术之一。为了充分体现建筑机器人行业的活力,本次大赛设置了“创意设计+操作技能+实战竞赛+表演展示”四大竞赛主赛段,涵盖工程测量、管道检测、墙板安装等12大应用场景,形成了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矩阵场景”。管道检测竞赛。 TV-Ho-华龙网第一记者李一鸣拍摄了比赛主施工现场。中建八局的墙板安装机器人有-i-预制墙板。只见它吸在厚墙上,位置卡得正确。 “这台机器的操作效率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操作效率相当。在性能方面,智能构造创建的模型也描绘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清华大学设计的机器人为例,依托大规模AI模型,可自动将2D施工图转换为3D模型,设计效率提升三倍。“AI+智能建造”不仅会出现在竞赛中,还将在重庆开展。近年来,重庆围绕“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建造、可视化运维”,全面推广BIM技术、AI+设计开发,融合施工机器人应用,实现全程进度管控、全程质量管理、全程安全预警。在智能施工和施工机器人加固专题展上,重庆设计院自主研发的“灵机智慧城市”大型模型NG AI可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维度模型,大幅提升建模效率,可降低80%建模成本,有效提升数字孪生体“缓慢且不可避免的构建”问题。从取代三名熟练工人的墙板安装机器人,到提升设计效率三倍的AI大模型,在重庆Bim的这场“一对一一一监理”中,本次比赛清晰地展现了施工机器人的潜力。这些新技术的展示,印证了通过数字化驱动设备对传统检测方式的改造,也强调了其在提高效率、规避风险等方面的主要优势,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实施搭建了基础实践平台。正如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少江所言,建筑机器人不缺技术,缺的是让行业看到价值的场景。比赛只打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首席专家肖旭文表示,建筑机器人是推动智能施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进一步扩大竞赛规模,增加工艺方法专题竞赛,表彰机器人的优秀案例。与昆普一起,肖旭文也提出从建筑机器人的优化设计出发舒适、轻便、集成、编程四个方面,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施工过程质量,特别强调机器人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利用赛事激活创新密码,本次大赛不仅将为智能施工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推动建筑行业“传统建造”向“智能生产”转变,为培育新的生产品质提供坚实支撑。工程勘察竞赛。第一眼电视-华龙网记者李一鸣 摄 02 “政府将以政大学大学大学变革、产业链碎片化、场景实施缓慢”推动变革燎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唐勇介绍,为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重庆以建筑机器人大赛为纽带,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建集团等创新力量深度合作,系统构建“政资、产企”的创新协作机制。“学、学、研”——在“政”层面,通过加强政策体系顶层设计,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在“产”层面,以政策支持为抓手,淘汰和培育建筑机器人主力企业;在“学”层面,通过高级培训班、科技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打造拔尖人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梯队;在“金”级的“研究”上,利用天使投资基金引导金融之水精准灌溉创新项目。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将在重庆智能建设研究院得到充分体现。 2022年,涪陵高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合作,建立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举办首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研究院不仅对接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重点研发装配式建筑、施工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还设立了5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已消费投资项目约20个,涵盖设计、生产、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研发制造的墙板安装机器人应用于重庆30万平方米项目。通过资金和资源的双重强化,目前重庆已孵化筑邦科技、江科智能等15家本土机器人企业,研发出墙板安装、两栖巡检等10余种产品,并在市内外多个项目推广应用。参与者在地板上操作瓷砖机器人。华龙网报道 第一眼电视台 摄呃李一鸣要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本次大赛很大程度上与第四届数字孪生学术大会挂钩,邀请了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所高校团队进行现场“问询”。针对企业提出的“机器人定位精度不够”、“电池寿命短”等实际问题,双方直接成立联合攻关团队,通过“产业需求”精准引导“科研方向”,进一步完善创新链。此外,在大赛的“项目路演”活动上,12家领先的商业团队和近40家投资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驱动建筑行业创新。此次路演共有30家地方金融机构参与,展现了地方金融机构推动行业落地的决心;金融租赁、财险等众多资本主体的参与,有效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系统;香港X科技基金、广济创投等领先机构的持续参与,证实了该赛道的巨大潜力。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智能建造的‘潜力’有所提升。”李泽湘教授表示,过去业界对建筑机器人往往持观望态度。如今,开发商、总承包商和专业分包商都积极参与寻找智能赋能。研究所消耗和投资的团队中,很多今年的收入都达到了千万,比去年增长了两倍。在李泽祥教授看来,重庆的工业基础正在支撑着这种“势能”。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移动制造基地、重庆新能源供应链和建筑机器人供应链高度重叠,可以直接依托现有制造基地实现技术研发和规模化量产;再加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系统政策支持和场景供给,“重庆完全有资格成为全国建筑机器人产品落地和产业化的典范。”重庆市住建委数据显示,自2022年被列为智慧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重庆已推动实施55个建设试点项目,带动近万亿元规模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崛起。 03 新业态智慧建造成果落地,智慧“新工”激活建筑行业新动能赛场记录,这场从技术竞争开始的变革,正在重构重庆建筑业的产业形态——聚焦“危、繁、脏、重”,智慧的“新工”深度渗透,激活建筑业新动能。作为全市智慧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在两江新区中医院搬迁项目现场,地面机器人运行平稳,5G远程塔机吊装精准,与传统工地激动人心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塔式起重机的驾驶舱离地面几十米,技术大师必须徒手爬上垂直自动扶梯半个小时,就像夏天的轮船,冬天的冰窖,持续一整天的高空作业,不仅危险、强度大,而且“效率也有限。”该项目总工程师沉秋雨表示。依托5G低时延网络,塔机目前已实现远程实时控制和地面全方位监控。塔机360度全景图像清晰显示在控制屏上,视角可自由切换,作业状态一目了然。《重庆新韵律》无人机灯光秀世界城市日特辑。华龙网第一眼电视台摄记者罗胜杰 如今,这些聪明的“新工人”正在成为重庆建筑行业的新产业,江津团结湖项目的6台机器人组成了“施工队”,3天内完成了20人10天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工240个小时,在金峰实验室项目中,地坪打磨机器人将施工合格率从85%提高到99%,彻底解除了“返工之忧”。聪明的“新工人”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工业升级驱动的“绿色”和“智能”。以渝湘复线走廊建设为例,通过采用无限压扩散技术,施工现场扬尘和噪音明显减少。在国际生物城公寓,“装配式+智能建造”模式节省成本660万元。数据显示,通过推广机器人施工和BIM技术,重庆智慧建造项目平均减少碳排放30%,减少废弃物25%。明确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建筑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郭唐勇表示,下一步,重庆将紧扣“住房脑力建设+智能家居”主线推动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实现全链条数据连接;扩大应用范围,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房屋建设、市政管理、交通、水利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强化创新资源,完善新技术推广机制和人才引进体系,系统构建引领住建的新领域生产力版图,将继续为重庆产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数字赋能+智能建造”,未来的建筑工地上,我们将看到许多机器人和人一起工作,开创了人机和谐的智慧建造新局面,重庆也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城市更新和智能建筑工业化,让现代科技的“铁臂”不断为山城描绘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陈宇/文首席记者金东/评论主编:李谦请遵守新闻服务协议
服务热线
400-123-4567